
任何地方風物傳說的出現,都與本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地理風貌以及民眾共同的心理愿望密切相關。敦煌地區處于亞洲腹地,屬于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敦煌漢簡就有“懸泉地熱,多風,涂丘干燥,毋急其濕也”的記載。漢唐時期產生并流傳于敦煌地區的懸泉(貳師泉)、龍勒泉、龍堆泉以及玉女泉等傳說,就是敦煌民眾渴望水的心理愿望的體現。金天麟說:“地方風物傳說是折射歷史的一面鏡子。”這些傳說承載著漢唐時期敦煌民眾共同的社會生活、思想觀念和精神風貌,是敦煌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民眾文化心理的集中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據史料記載,唐代自高宗開始就不斷受到吐蕃侵擾,安史之亂中,吐蕃更是趁唐朝內亂大舉入侵,他們“擄掠殺傷”“轉死溝壑”的殘暴行徑,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據《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吐蕃)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壯丁,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里間,赤地殆盡。”“斑斑淚下皆成血,片片云來盡帶愁”就是敦煌人民對吐蕃貴族凌辱殺戮當地百姓的血淚控訴。由此看來,晚唐“貳師泉”傳說的出現和流傳,就不僅僅是懷念抗擊匈奴的英雄李廣利和傳揚地方風物傳說這么簡單,而是通過贊揚貳師將軍李廣利的赫赫戰功,以達到激勵敦煌軍民抵御強暴、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民間傳說作為一種歷史遺存,每一個古老的傳說都承載著歷史的印記,具有大量的文化內涵。貳師泉、龍勒泉、龍堆泉、玉女泉等無不是古老敦煌歷史文化的承載,透過這些美麗的傳說故事,我們仿佛看到了漢唐時期處在干旱缺水的地理環境中的敦煌人民在抗敵英雄的率領下抵御外族侵略、保衛家園的信心和決心,以及在地方官的帶領下與自然災害抗爭的頑強斗爭精神。這些被勤勞智慧的敦煌人民編織成的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一代代流傳至今,成為了古老敦煌歷史文明的文化記憶。



來源/敦煌非凡假期國旅